爱会伤人么_为何爱会伤人
爱会伤人么_为何爱会伤人
女娲之梦编辑:
王林楠 女娲文章审核时间:2018-10-30 16:28
女娲文章导读:爱会伤人么?答案是肯定的,真的爱过的人都知道,爱一个人,伤人是不可避免的,下面用具体案例来说明爱会伤人么。
为何爱会伤人
我们都想做好人,并想用好的方式对待某人。如果一个人越重要,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。
然而,我们这个所谓的“好的方式”常常是有问题的。
并且,我们使用“好的方式”时,藏着一个隐藏的逻辑:我对你这么好,你当给予我回报。
对回报的渴望也不算是问题,但关键是,我们还渴望对方也用某种特定的方式给予自己回报。
如果对方不仅给了回报,而且还恰恰用的是自己所渴望的方式,我们就会觉得,这个人真爱自己。否则,我们就会失望,就会觉得对方对自己不够好,并生出想远离这个人的念头。
对方也会执着于类似的渴望。
当两个人的渴望想契合时,所谓完美的爱情出现了。然而,即便此时,这也不是相爱,而只是一种命运的偶遇而已,我们看见的,只是自己的世界,我们并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。
更多的情况下,契合是不可能的,不管一个人多么爱你,他仍然不能如你所愿,自动以你所渴望的方式回报你的“好”。甚至,即便知道了你的渴望,他仍然不能甚至不愿以你所渴望的方式回报你。
因为,一旦这么做,他作为一个人的独立存在就不存在了,他就沦为一个工具,一个满足你的梦想的对象。
因为这个缘故,我们都渴望爱,都爱过,然而,要命的孤独却纠缠着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。
雷子是我的一个好友,前不久,他从外地来到广州出差,我们一起聊天,谈到了他的爱情。
他刚遇到了一个女孩,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,让他有些畏惧,他生怕处理不好这个关系,让他重蹈覆辙。以前,他谈过了不知多少次恋爱,但没有一个关系能持久。这看似浪漫,令别的男人艳羡,但他自己知道,这很痛苦,他其实很渴望拥有一个稳定的、高质量的亲密关系。
于是,他说他刻意地与那女孩保持一个距离,他告诉自己,少见面,多打电话,这样可以不会发展得太快。
既然如此,和她的电话就变得很重要了。最近有两次,他打电话给她,她都没接,直接给挂了,过了一会儿后再打过来,对他说,她当时一次在开会,一次在和老板谈话,事情很重要,所以她要那样处理。
雷子则说,如果他是她,他会先接她的电话,并走到一边僻静处,简单聊几句后,再告诉她,他有公事,待会儿再和她详谈。
我则说,如果我是她,他这样对我说话,我会感到,并且略有不快。
“为什么?”他问道。
“因为,你没有理解我的方式的合理性,而是在诱导我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待你。”我回答说,“你这样做,是在将你的方式强加于我。”
在人际关系中,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,这种诱导无处不在。
如果用普通的语言来说,这种诱导是强加。如果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,这种诱导便是投射。
如果投射成功了,这个女孩下次果真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对待他,那么,这便是认同,即这个女孩认同了他的投射。
投射与认同,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机制,每一个人际关系中都充斥着大量的投射与认同。
一般情形下,我们尽管玩投射,也渴望对方认同,但对方并不是非得这么做不可。对方没这么做,我们也不是太失望。
然而,有些人会特别执着,他投射时,抱着强烈的愿望,渴望对方必须以他所期冀的方式回应他,如果对方不这么做,他会严重焦虑,认为对方不爱他。这种心理机制,被称为投射性认同。
投射性认同——孤独的游戏
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孤独的。沉浸在这种游戏中的人,会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亲密关系,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是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,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,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。
换一种说法即,玩这种游戏的人,只渴望他投射你认同,但却拒绝你投射他认同。
这样一来,这个关系就失衡了。这样的人,他看似在乎你,但其实他在乎的是他投射到你身上的幻象,他会诱导你或强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对待他,而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,他会视而不见,他既不关心你的想法,也拒绝真正了解你。
和这样的人打交道,你会觉得特别受压制,因为你只有按照他所渴望的方式对他,他才会满足,除此以外的任何方式,他都不会满意。
投射性认同的游戏中藏着一个“你必须如此,否则……”的威胁性信息,它的完整的表达是:“我以我的好的方式对你,你也必须以一种特定的好的方式对我,否则你就是不爱我。”
不过,玩这个游戏的人,通常只意识到前半句,即“我对你好,你也该对我好”,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发出的威胁信息。但作为被投射者,你会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威胁,你感觉自己没有选择权,你不能按照你的意愿对他表达你的好,否则他会不满意,而且你还会付出代价。
投射性认同的游戏并不罕见,它有四种常见的类型:
一、权力的投射性认同。玩这个游戏的人,其内在逻辑是,我对你好,但你必须听我的,否则你就是不爱我。
二、依赖的投射性认同。其内在逻辑是,我如此无助,你必须帮我,否则你就是不爱我。
三、迎合的投射性认同。我对你百依百顺,你必须接受我,否则你就是不爱我,你这个大坏蛋。
四、情欲的投射性认同。我这么性感(这么有),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,否则你就是不爱我,你这个性无能()。
权力的投射性认同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相辅相成,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常见的孤独的游戏。前者表达的含义是,我很强大,你很无能,你必须听我的;后者表达的含义是,我很无能,你很强大,我必须听你的。如果一个执着于权力游戏的人碰上一个执着于依赖游戏的人,两者会相处得相对比较默契。
依赖者的恐惧:独立是“坏的”
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顽固的投射性认同,和他的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密不可分。
我们生命的一个主要动力是寻求建立关系,尤其是与人建立亲密关系。第一个势必会建立的亲密关系便是亲子关系,而我们最初也是在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中初步形成了“好”与“坏”的概念。
在一个亲子关系中,一个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:如果某时父母愿意与自己亲近,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“好”的,如果某时父母明显与自己疏远,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“坏”的。
考虑到我们国家的父母普遍将听话视为孩子的一大优点,那么不难理解,在我们国家的亲子关系中,父母容易执着于权力的投射性认同:我对你好,但你必须听我的,否则你就是坏孩子。
相应的,孩子容易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:我这么无助,你必须帮我解决一切问题,否则你就是坏父母。
如果父母特别执着于权力,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就会特别执着于依赖。他不仅在他的原生家庭是依赖的,到了学校、社会和爱情中,他也会沉溺于依赖的游戏中。
因为,他潜意识中认为,依赖是好的,会促进关系的亲密,独立是坏的,会导致关系的疏远。
这在他的原生家庭是对的,但到了其他关系中,这大多数时候是错的。
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。我们在原生家庭形成的“好”与“坏”的观念,到了家外面,都会有些不适应,都需及时调整。
然而,一些家庭中,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极其僵化,父母极其在乎权力,而孩子必须绝对听话。这最终会导致这个孩子形成非常顽固的依赖心理,等走出了家门后,不管现实状况多么需要他独立,他也丝毫不敢表达独立的一面。这不仅是因为他缺乏独立的能力来,也是因为他潜意识深处相信,独立是“坏”的,如果他独立,就会导致关系的疏远,而如果他依赖,就会导致关系的亲近。
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讲过这样一个寓言:
一头熊,一直关在一个极其狭小的笼子里,它只有站着。后来,它从笼子里放出来了,可以爬着走,也可以打滚,但它却仍然一直站着。那个真实的笼子不在了,但似乎一直有一个虚幻的笼子限制着它。
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。我们长大了,离开了家,但我们却仍然一直待在一个虚幻的家中,并继续执着在从家中形成的逻辑里。
譬如,一个玩依赖游戏的男人,在家中,依赖可令父母对他更好,所以他会一直觉得依赖时的自己是“好我”,等他依赖时,别人就会亲近他。然而,当女友因厌倦他的依赖而表现出对他的疏远时,他会变得更加依赖。他这样做,是因为他潜意识上认为,他越依赖,别人会越亲近他。这种潜意识阻碍他如实地看待问题。
及时修正你的心灵地图
我们都执着在自己的逻辑上。并且,绝大多数人所拥有的只是一套逻辑。我们会自动认为,越危险的时候,我们就越需要执着在这一套逻辑上,只有这样做才能拯救自己。
就如那只熊,以前,它在笼子里,假若挨打,它会尽可能地缩成一团,这样会让自己的痛苦尽可能地减少。等走出笼子后,再次挨打,它仍然只是会缩成一团,但却没有意识到,它可以打滚、逃跑甚至反击。
这也是珠海虐待保姆案中,当雇主魏娟折磨小保姆蔡敏敏时,蔡敏敏变得更听话的逻辑。在蔡敏敏的家中,听话会令她受到保护,所以她在遭受折磨时变得更加听话,但却完全没有料到,在魏娟这里,你越听话,被折磨得就越厉害。
只有少数人会在遭受打击后,反省自己持有的那一套逻辑,调整它甚至放弃它,而去形成一套更新的、更灵活的、更适合现实状况的生存逻辑。
对此,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·派克称,你应当及时地修正你的心灵地图。
相对而言,依赖更容易是女性的特点,而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女性也远远多于男性。
譬如,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,许多女子结婚后变得不敢了,于是无论去哪儿都必须由老公开车陪着。
这常是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在作祟,这些女子的潜意识中认为,作为女性,依赖是好的,可以促进与爱人的关系的亲密,独立是坏的,会导致爱人疏远自己。
如果爱人恰恰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,她们这样做就会导致皆大欢喜,男人尽管常常批评她无能,但心里很享受太太离开自己就活不下去的感觉。
然而,一旦爱人不是这样的人,她的这种做法便会带来很大的问题。
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?卡什丹在他的着作《客体关系心理治疗》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案例:
贝蒂娜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一所声望很高的大学,并且取得了艺术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,她嫁给了一个电子机械师汤姆,他们有两个孩子。
贝蒂娜是镇议员,看起来聪明能干,显然有能力应对人生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,但除了家里的问题。只要是家事,不管多琐细,如果没有丈夫的建议,她就不能做决定。譬如,家里一个水龙头坏了,她在给水管工人打电话前,一定会先给汤姆打个电话,征求他的意见。
一开始,汤姆只是把这种行为当作小小的骚扰,但随着时间的流逝,他越来越厌烦和愤怒,并多次警告贝蒂娜,希望她不要这么做,贝蒂娜则在痛哭流涕后承诺改变,但最后还是回到原来的状态中。
你不让我依赖,你就是不爱我
这是的逻辑的错位。作为一个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人,贝蒂娜确信,要与丈夫关系亲密,关键是要说服他相信自己没独立生存的能力,因此她陷入婴儿的状态,诱导并强迫丈夫来扮演照顾她的角色。然而,汤姆自己没有对权力的投射性认同,他并不享受一个大权在握的照顾者的角色,相反他觉得妻子不可理喻,因为她的能力那么出色,显然能轻松解决很多家事。
于是,当贝蒂娜依赖汤姆时,汤姆开始疏远她。但他越疏远她,她就会越执着于她以为的可以修正关系的“好的方式”,于是变得更依赖。这是无数亲密关系日益冷淡的一个秘密。我们说“相爱”,但其实只是试着将爱人拉进自己的逻辑,我们看不到爱人的真实存在,一如贝蒂娜就看不到丈夫对她的过分依赖的讨厌。
贝蒂娜的过分依赖让丈夫感到厌烦,这还只是这个关系的表面信息。这个关系的一个隐藏信息便是威胁,贝蒂娜每次上演依赖的游戏时,势必会传递“否则”的信息——“我这么无助,你必须帮我,否则你就是不爱我”
一个婴儿的依赖并不容易让我们感到厌烦,因为的依赖是真实需要,他必须依赖我们的照料,否则他真的会死去。但一个成人的依赖,尤其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的依赖很容易让我们感到厌烦,因为这不是他的现实需要,并且我们能切实地体会到一种压制,我们会感到,我们没有回应他的自由,我们只能以一种被限定死了的方式——照料他——来对待他,否则就会遭到威胁。
我一个朋友,她的家离单位很近,而男友的单位则离她的单位很远。她常上夜班,会在晚上10时后。每当上夜班时,她会渴望男友开车去单位接她,把她送回家,然后目送她走进家门。当他这样做时,她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强烈的幸福感。
一开始,每次她上夜班时男友都会争取来接她,但后来,他觉得这样实在很不划算,因为她回家很方便,而他来一次很麻烦。于是,他和她商量说,能不能少接你一些,比方说,以前每次都来接,现在减少到一半的时间。
她也觉得自己好像有些过分,不得已勉强答应了,但刚答应的那一瞬间,她脑海里便闪过一丝念头:“他不爱我,是不是该分手了。”
接受独立的“坏我”,走出依赖
这是一个经典的依赖心理机制。看起来,依赖者似乎柔弱无助,但其实依赖的背后藏着威胁的信息:你必须按照我所希望的方式对我,否则我就会考虑离开你。
这么小的事就令自己有了分手的念头,她吓了一跳,当晚便打电话给我。电话里,她反省说,她的依赖是爸爸培养出来的,爸爸有很强的控制欲望,可以为她和妹妹做一切,但她也分明感到,这种自我牺牲中藏着一个条件:你们必须听我的。
对于爸爸的控制欲望,她现在有了明显的抵触情绪。然而,时,我们会渴望延续过去的美好,同时修正过去的错误。所以,她既会渴望男友能包容她的独立倾向,同时也能在她渴望的时候满足她的依赖。
不过,明白了这一点后,她懂得这是自己的问题,而不是男友的问题,于是对男友的情绪便消失了大半。
一个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人,几乎势必会有一个权力欲望超强的抚养者。
在的亲子关系中,儿童出现的自主行为是受母亲欢迎的,并且会受到表扬,但在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,儿童的自主行为却会导致抚养者的打击,起码会导致抚养者疏远儿童。所以,这个儿童早早就发现,要想拥有与抚养者的亲密关系,他最好表现得虚弱一些,他越没主意,越无助,抚养者便会对他越好,和他越亲密。
这也是电影《孔雀》中的心理奥秘。《孔雀》反映的是一家五口的悲剧,老大一直被当作白痴,但后来才证明,他其实是最有生存能力的,他的白痴在很大程度上是伪装出来的。在这个家庭中,独立是坏的,越想独立的孩子越没有好下场,而依赖是好的,越傻的孩子得到的糖就越多,与父母的关系就越亲密。
又如贝蒂娜,她的母亲不停地告诉她要做什么,在她所有的琐事上都会提建议,并且随着年龄增长,母亲的控制不仅没减少,反而日益增加。显然,与母亲的关系让她学会了依赖,并对独立产生了,最终也将这一点带到了她和汤姆的关系中。甚至,她之所以嫁给汤姆也是母亲的决定。可以料想,这样的妈妈之所以会选择汤姆,一定不是因为汤姆独立,而是因为汤姆好控制。那么,贝蒂娜向这么一个男人寻求依赖,显然是找错了对象。
如果你是一个依赖成性的人,你渴望改变自己。那么,你不仅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,更需要去好好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逻辑。
当你这样做的时候,你势必会发现,尽管你意识上讨厌自己的依赖,但潜意识深处仍然将依赖当作了“好我”,一旦你渴望与某个人亲近,就会不自觉地扮演一个依赖者的角色。同时,你的潜意识深处将独立当作了“坏我”,你会恐惧自己的独立倾向,因为你的原生家庭的经历告诉你,一旦你想独立,你得到的是惩罚和疏远。
在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逻辑时,你还会发现,当你玩依赖的游戏时,你在夸大对方的同时,也发出了威胁信息——“你必须对我好,否则你就是不爱我。”
哲学释爱
1.真性情的人都喜欢爱情这么回事,它是美与艺术的产物。
它是无私的付出,而绝对不是占有。
中并没有痛苦与争执,没有比较和沮丧,没有得到和失去,没有经验和执着的记忆,没有克制和纵欲。有的是纯真的心灵,你接近它便受到了它的信仰般的美的回馈。你必然要占有它,那么你必将失去它。它不能被占有,只有在你纯真的时候融入它,成为它的一个朴素的化身。
2.人们对爱情的失望是因为人们参考了错误的爱情标本——世间多数人的爱情都是本能的或者是功利的。本能的爱情是人们之间在适当的青春年龄里本能地互相吸引,这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规律,而没有深层次的精神领域里的和谐和心灵共鸣,它在暂短的时间里拥有爱情的浮华,但没有爱情的内核。而功利的爱情则是权利、渲染下的美丽假象。
3.我们只需要一个我真爱的人和真爱我的人,在一起,我们的人生便圆满了。
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名利,不是富足的生活,而是得到真爱。有一个人爱上你的所有,你的苦难与欢愉,眼泪和微笑,每一寸肌肤,身上每一处洁净或肮脏的部分。真爱是最伟大的财富,也是唯一货真价实的财富。如果在你活了一回,未曾拥有过一个人对你的真爱,这是多么遗憾的人生啊!
4.面对你爱的人,不要去习惯他,不要去拿他和别人做比较。你爱他,是你全部的世界,你的心中若生出对他爱的懒惰,便告诫自己你犯了错误,然后心中重燃起炽热的情愫,像初识他那样,珍惜他,爱他。
6.我们可以对两个或以上的同性付出我们的爱情吗?
当然可以。我们完全可以对多个同性付出自己最纯粹的爱情,只要这爱情是洁净的,那就是伟大的事情。
未来,人们越发崇尚的自由,爱情会像一件艺术品一样。一个旅行的人大可在不同的旅途中爱上不同的人。爱情不会再附带那些俗世的东西,它是创造,艺术创作,是灵魂最大的喜悦。而自然,我们也可以为我们所爱的任何一个异性奉献自己的生命。
7.一个男子爱上了美丽,宁愿为他付出自己的生命,让他深深感动,但美丽并不爱他。善良的美丽决定用自己的身体来弥补他,让他全然地得到自己一次。这深深抚慰了男子的悲伤。往后两人依然有亲昵的行为,这样男子慢慢抚平了失去的痛苦,不久远离了爱丽。多么美丽善良的人。冷酷无情会给另一个生命带去巨大的灾难、悲伤、恐惧,应当慎重!
8.我们应当允许自己的恋人,妻子或丈夫和别的人产生爱慕和身体的交流,只要他仍然最爱的是你并永远不离不弃。如果他最爱的不是你而离去也没什么需要争执和悲伤的。我们在爱时要无比的真挚投入,如果离开了也要像友人分别。不管如何他曾经那么爱过你,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激情全给予了你。
爱是美好的。